超滤-反渗透系统杀菌与余氯控制方法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Admin 2025-05-13 13:20:16 34

超滤与反渗透联用是除盐水、中水回用、工业废水零排放、海水淡化等水处理项目最为常见的工艺。在超滤运行时,为防止膜元件被微生物污染,通常对进水投加次氯酸钠,而在进入反渗透之前,又需要投加亚硫酸氢钠或其它要求将余氯还原掉。但是在很多项目运行过程中,要么次氯酸钠加药量不足,导致超滤膜污堵;要么亚硫酸氢钠加药量不足,导致反渗透膜氧化,本文分享超滤-反渗透系统杀菌与余氯控制方法,供水处理人士参考。

undefined

一、加药点与投加量
1.加药点

次氯酸钠一般在滤池或过滤器之前,也有选择在超滤之前投加的,但推荐在滤池或过滤器之前,这样滤池或过滤器可以截留杀菌副产物。投加方式可以选择连续投加或冲击性投加,亦或两种结合使用。

亚硫酸氢钠的投加一般在保安过滤器之前。如超滤进水为连续加氯,则亚硫酸氢钠也要连续投加,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超滤进水冲击性加氯时,要及时调整亚硫酸氢钠加药量。

2.加药量

连续投加的加药量为1~5 g/m³;冲击性投加的加药量为10~15 g/m³,每次持续 30~60 min,每24 h冲击性投加1次。在连续投加的加药量范围内,视超滤水箱内检测余氯≥0.5 mg/L为宜,不要在超滤设备上取产水检测,因为这样不能保证对后端管道和水箱的杀菌效果。

亚硫酸氢钠加药量应同时保证反渗透进水满足两个指标:余氯检测不到、ORP为180±20 mV。我们对水中余氯的检测结果是以Cl2计的,所以余氯与亚硫酸氢钠反应式可用下式表达。

undefined

根据化学反应计量关系可知,1 mg/L的余氯需要1.46 mg的亚硫酸氢钠。根据HG/T 3814-2006《工业亚硫酸氢钠》,亚硫酸氢钠中主含量(以SO2计)的质量分数为64%~67%,由当量关系,1 mg的亚硫酸氢钠相当于0.62 mg的SO2,那么1.46 mg的亚硫酸氢钠相当于0.91 mg的SO2,即1 mg/L的余氯需要1.34~1.42 mg的工业亚硫酸氢钠。这是理论用量,实际工程应用中,1 mg/L的余氯约需要3 mg的工业亚硫酸氢钠。

值得注意的是,亚硫酸氢钠不能投加过量,NaHSO₃ 是一种还原性有机盐,过量残留会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和能量尤其是在预处理系统消毒不彻底的情况下;在某些水质条件(如高金属离子浓度、高温)下,NaHSO₃ 可能与 Fe³⁺、Mn²⁺ 等反应生成硫代络合物或沉淀物;其氧化产物(如 SO₄²⁻)残留会对膜表面电荷造成扰动,影响膜的选择透过性能。

二、余氯与pH的关系

实际水处理中余氯主要是指次氯酸(HOCl)和次氯酸根离子(OCl⁻)的总和。

HOCl是中性分子,不带电荷,易穿透微生物细胞壁,氧化还原电位(ORP)高(1.49 V);而OCl⁻带有负电荷,穿透力弱,氧化还原电位(ORP)低(0.89 V)。所以,HOCl的杀菌能力远远强于OCl⁻,是OCl⁻的80~100倍。

那么,余氯到底以HOCl形式存在、还是以OCl⁻形式存在,这取决于水的pH值。不同pH值条件下,二者占比如下表所示。

undefined

从表中可见,pH值越高,余氯中OCl⁻占比越高,杀菌能力就越弱,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项目加了大量的次氯酸钠,检测余氯也很高,但是杀菌效果却很差的原因之一。

读到这里,很多读者会问,pH高时,次氯酸钠杀菌效果不好,那为什么超滤化学清洗时,要用氢氧化钠+次氯酸钠呢?

这里我们要区分清洗与杀菌机理不同,清洗不等于杀菌。清洗时,NaOH的主要作用是皂化、溶解有机物、破坏蛋白质结构、乳化脂类物质;NaClO在碱性条件下以 OCl⁻ 为主,虽杀菌能力弱,但氧化性依然存在,可以破坏生物膜中的蛋白质、胞外聚合物(EPS)、色素、黏液等复杂有机结构。即NaOH提供碱性环境,促进蛋白质结构解离,OCl⁻作为氧化剂进一步分解有机残留,提高清洗效果。总结来说,消毒时希望HOCl多,杀菌能力强;清洗时希望氧化力强、分解有机物——这时OCl⁻足矣。

总结

合理控制超滤-反渗透系统余氯是保证膜元件使用寿命的前提,选择合适的加药点、加药量、检测位置是控制余氯的关键,余氯由HOCl和OCl⁻组成,而二者占比受pH影响很大,在杀菌过程中,pH应控制在较低水平,以保证余氯以HOCl为主。

400-6868-288 扫描微信